亚历山大·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荣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青霉素还没出现之前,人们对大部分细菌引起的疾病几乎无计可施,那时霍乱、疟疾、肺炎、肺结核、鼠疫等疾病都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只要得了这些疾病,就等于收到了死神的通知书,除了等死,完全没有别的办法,连最基本的伤口感染化脓,都可能置人于死地。
1928 年夏, 英伦三岛的天气特别闷热—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也破例放了暑假。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 ~ 1955)连实验台上杂乱无章的器皿都没有收拾好,就准备到海滨去度假了—这是他多年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次。9 月初,天气渐凉,度假的人们陆续回来了。弗莱明跨进他离开多日的实验室。“糟了,长霉菌了!”弗莱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个培养细菌的器皿,取到第五个时,突然惊奇地叫了起来。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就不能再用来做实验了。通常的做法, 就是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却没有这样做,他要看是哪种霉菌在捣乱。于是拿起培养皿来仔细观察,想了解为什么发霉的培养液就不能再用。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妖精”不见了!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霉菌的周围有空白的区域
后来知道。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下来的。弗莱明对青霉菌继续观察。几天后发现青霉菌成了菌落,培养汤呈淡黄色,也有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这对抗菌感染药物的研发开辟了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弗莱明在整个大战期间都在军队医疗队中服务。当时由于没有有效治疗病菌感染的药物,导致许多士兵因简单的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死亡。这让弗莱明下定决心要找出一种新药来消灭病菌。战争结束以后,他回到圣玛丽医院细菌实验室工作。
盘尼西林(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发现。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当时的研究所所长几乎不愿意再为弗菜明提供任何仪器和设备,致使弗莱明的研究举步维艰,加之弗莱明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因而也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所以这个伟大的发现很快就被埋没了。他的发现被搁置了10年,直到1938年,德国化学家钱恩(Chain,E.B.)和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Florey,H.W.)重新开始研究时,才从封尘10年的文献堆里发现这篇文献的巨大医疗价值,成功研制出青霉素制剂,并于1945年与弗莱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奖报纸
弗洛里和钱恩在弗莱明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人类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只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而对人体无害。
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
后来,美国军方出于战争需要,将青霉素应用列入重点开发项目,并动员数百名生化学家运用分部色谱法,解决了青霉素的纯化问题,而后青霉素才进入临床应用。当时所谓的工业法生产,还是采用最原始的表面培养法,美国一家工厂使用了57万个瓶子轮回操作,工作量之浩繁可想而知。用现代生物工程生产,采用电脑控制的深层发酵,容积达到成百上千吨规模,青霉素效价也提高了上万倍。
二战时受伤的士兵
素材来源:搜狐新闻、光明网、百度百科
整理人:郑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