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岗梅探青”突击队于7月10日至12日在连平县溪山镇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岗梅及相关特色作物种植情况,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为当地产业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初抵溪山,锚定产业调研方向
7月10日上午,由张博老师带队的“岗梅探青”突击队从学校整装出发,于当日下午抵达连平县溪山镇。抵达后,突击队成员与溪山镇领导班子开展座谈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溪山镇党委副书记叶馨怡、溪山镇副镇长骆丽清、团委专职副书记古海斌、农业办骨干刘书婷、软坑村村两委干部邱文剑等参与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上,"百千万突击队"与当地村干部、农技专家深入交流,重点探讨岗梅作为特色南药作物的种植历史、药用价值及产业化前景。队员们详细询问了当地岗梅的种植规模、加工技术和市场销售情况,为后续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二、探访溪西村,了解类比作物种植实况
7月11日早上,团队来到溪西村,跟随村委钟造旺前往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当地已种植的牛大力与五指毛桃等类比作物,为岗梅种植可行性分析积累数据。
通过与村委领导的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该片区农户种植牛大力与五指毛桃的相关情况:

牛大力主要用于泡酒与做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用途。目前当地的牛大力种植属于第一批,但市场销售价格较低,暂时未进行销售,这反映出特色作物在市场对接方面存在挑战。
五指毛桃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缺乏科学化管理,未建立标准化种植规范,作为药食两用作物,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需进一步标准化种植以提升其作为药用植物的价值。
调研发现,以上两种药用植物在种植过程中,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虫害问题,但两种作物都面临着严重的杂草干扰问题,需要农户投入大量人工进行定期除草,暴露出田间管理环节存在效率瓶颈,这种粗放式的管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植规模的扩大。
这些信息为分析岗梅等特色作物的种植管理及市场前景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百千万工程”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三、调研七姑段,发现岗梅种植新进展
7月12日上午十点半,团队前往七姑段进行实地调研,该地点是此前岗梅项目招标中选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优势。
岗梅是一种中药材,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活血消肿,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其根、叶均可入药,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抗菌、抗炎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此次调研有多项核心发现:
·岗梅种植已启动: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东水村七姑段岗梅种植示范基地时了解到,该片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已正式启动500亩岗梅规模化种植项目。在与种植户深入交谈中获悉,首批岗梅幼苗已完成栽种,标志着溪山镇岗梅特色产业从规划阶段正式转入实施阶段。这一进展为后续产业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适配性得到实地验证:通过与种植户交流及现场观察,证实了七姑段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岗梅种植。且岗梅种植为城投项目,其种植周期较长(三年可成熟),经济收益较高且市场潜力大,具备成为当地中药材特色支柱产业的潜力。
·样本采集:团队在现场采集了一株新种植的岗梅样本,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实物材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岗梅生长特性。
·带动就业:岗梅种植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力,还显著拉动了乡村就业。目前,该项目日均吸纳30名农户参与岗梅种植、田间管护及采收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这一项目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四、总结与展望
此次调研通过三天的实地走访与信息收集,已积累了关于溪山镇岗梅种植现状、类比作物情况及当地产业基础的一手资料。后续,团队将以这些实地数据为核心,结合“百千万工程”对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深入分析岗梅种植的可行性、潜在风险及优化路径,形成系统性的调研报告,为溪山镇岗梅产业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当地依托特色作物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