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1970年至今,大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西非河边乡村里的人在成年之前有可能变成盲人。那里的孩子会用绳索引导瞎了的成年人,可见在这片富饶的河谷之中,失去视力是生活的一部分。终于,那些以农业维生的人作出了一个可怕的决定,抛弃这片故土,抛弃这片富饶的土地。这场悲剧要归于憎蚋(Simulium damnosum)和它们的几个亲戚之名,医学昆虫学专家称这种生物为“世界上危害最持久、最让人沮丧的叮人昆虫”。只有这种小飞虫,并不会致人失明。一种名为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有着奇异生命周期的纤细蠕虫状生物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它们导致了这种名为河盲症——或者称之为盘尾丝虫病——的可怕疾病。
雌蚋将卵产在快速流动的河流的水面之上,在这里水流能够带来充足的氧气,满足卵发育所需。幼虫破壳之后还要在水中生存大约一个星期,直到它们成为发育为成体。雌虫破蛹之后会立即交配,它们一生只交配一次。而在那之后,它们会拼命的寻找温血动物,以求饱餐一顿。只有饱饮人或者其它动物的血液之后,它们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满足体内虫卵发育所需。它们能够活上一个月,在河面上产卵,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有的地方,短短一千米的河床之上每天就有10亿只这种小飞虫破蛹而出。
河盲症病人
受害者的皮肤上会起丘疹、退色乃至破损。这种微小的生物会造成极为可怕的搔痒感,使得人拼命挠抓,即使是使用树枝、石块,即使是挠破了皮,也无济于事。这些症状都会导致细菌感染,让人无法入睡,有些可怜的人因此而自杀。
现在世界上依旧有1770万人被这种疾病感染,大多数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有27万人已经失明了,50万人蒙受严重视力问题的困扰。控制这种疾病的一个方法是消灭蚋,这一行动自从20世纪50年代DDT被发明以来就开始了。但蚋很快就对DDT有了抗药性,而这种农药会在食物链中富集,最终达到能让人中毒的水平。现在一种天然的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var.israelensis)被用来控制虫害,但这对于成千上万感染者来说,并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1975年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大村智发现了抗寄生线虫的微生物、与美国生物学者威廉·坎贝尔(William Campbell)联合开发治疗药伊维菌素后,河盲症终于有了特效药物。
大村智和威廉·C·坎贝尔
大村智1935年出生在山梨县北巨摩郡神山村(现为韭埼市)一农家,在家中5名兄弟姊妹排老大,按日本传统,长子本该继承家业,但初中毕业后,父亲对他说“如果你想念大学,你就去念吧”,于是他没有呆在家里修理地球。
大村1968年取得东京大学药学博士,1970年取得東京理科大学理学博士(化学学科),成为双料博士!之后逐渐在国内外研究有机化合物方面受瞩目并辗转各研究机构任要职。迄今为止他发现超过450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其中25种成为世界医药、动物药、农药等,获得国内外多个重要奖项。这次获诺贝尔奖的抗寄生线虫药伊维菌素是其中之一,每年约2亿人使用该特效药治疗中南美和非洲的“河盲症”传染病。大村其实还发现其它抗生物质,已成每年治疗全球3亿人“疥癣”的特效药,以及治疗冲绳、东南亚特有的“粪圆线虫病”。
大村的钱包里,随时都有小塑料袋和匙羹,他总是把所到之处的泥土带回研究室来寻找新型有机化合物,从而制造微生物来对抗其它有害微生物。
美国药厂年销该药1000亿日元(约8亿美元),大村从各药厂获得专利费约280亿日元(约2.3亿美元)后,他宣称不要钱了,伊维菌素近年也在非洲贫穷地区免费发放。
由于在抗寄生虫药物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共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素材来源:闽南网
整理:王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