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三月初,开学倒计时终于归零,我的德国交换生活就这么开始了。站在宿舍窗前望着外面陌生的街景,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接下来这半年,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半年前拖着两大箱行李落地科隆波恩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既满怀对未知的期待,又被各种不确定搅得心神不宁。机场里擦肩而过的德语广播、月台上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就连空气中飘着的面包香气都提醒着我——这里不再是熟悉的家。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大概是每个留学生都会经历的吧。
刚来的那一个月,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彻头彻尾的孤独。放学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看着路灯下拉得长长的影子,听着耳边飘过的听不懂的对话,突然就很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可算算时差,国内已是深夜。那时候我逼着自己主动和人打交道,每次在课堂上想要发言前,都要在心里把句子反复组织好几遍,说完了还会偷偷观察对方的反应,生怕自己用错了词闹笑话。
在这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作为“少数群体”的处境。连去市政厅办理居住注册这种简单的事,都要反复确认材料,生怕漏掉哪个细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账单或罚单。在超市结账时,因为看不懂促销规则被收银员催促;在车站,因为不熟悉自动售票机而手足无措——这些瞬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个人身处不熟悉的文化系统中时,连最基本的日常事务都可能变成挑战。
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这边的教育方式。记得第一次参加专业相关的研讨会,教授开场十分钟后就退到教室角落,剩下的时间全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德国同学们唇枪舌剑,每个人都在自信地表达观点,甚至直接反驳教授的意见。这和国内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太不一样了。最初几次研讨会,我几乎都是哑巴状态——既要努力听懂快速流动的英语,又要理解复杂的专业概念,经常是刚组织好语言,话题已经转到下一个了。后来我找到了应对方法:提前一周研读材料,把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做成闪卡,甚至在浴室里对着镜子练习发言。虽然现在发言时还是会紧张,但至少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种在语言障碍中挣扎前行,最终一点点突破自己的过程,意外地让人感到充实。
生活上更是从零开始的修炼: 刚来时连超市购物都成问题,在奶酪柜台前徘徊半天,也分不清该买哪种。公寓里的烤箱、洗碗机从没碰过,又不好意思问人,那两周只好吃冷面包当早餐。那种作为“少数者”的被动与无助,在那段时间里体会得特别真切。后来慢慢观察、尝试,才一点点适应。如今的我,更愿意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曾同样渴望过这样的温度。这些经历让我回国后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不同的理解。在地铁站看到老人因为不会用手机支付而焦急时,在银行遇见外地务工人员看不懂自助终端时,我都会想起自己在德国的那些手足无措的时刻。现在的我学会了停下来,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评判。因为我知道,那些在年轻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像我当初面对德语文件时一样令人茫然。
当然,低落的时候还是会有。特别是三四月份的夜晚,做完作业回到宿舍,推开门的瞬间,寂静和黑暗扑面而来。这种时候就特别想家,想国内喧闹的食堂,想朋友们在身边插科打诨。有次因实验进展不顺,我整整两天没和人说话,最后实在受不了,跑到楼下咖啡馆,就为了听一听人声。后来我慢慢找到了排解的方式——周末约上几个交换生去黑森林徒步,用学生证优惠坐遍周边的Regionalbahn线路。渐渐明白,独处不意味着孤独,我学会了在安静的夜晚给自己泡杯茶,慢慢整理这一天的收获与失落。
"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我经常忍不住这么想。在这里经历的每个第一次,都在一点点重塑着我对世界的认知。参加科隆狂欢节时,看着平日里严肃的德国人穿上奇装异服,在街头尽情歌舞,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被他们的快乐感染。这些体验让我对"文化差异"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这段交换生活,说是来上学,其实更像一场漫长的自我发现。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认识自己——原来我可以在语言不通时比划着问路,可以在想家时给自己做一碗还算地道的西红柿鸡蛋面,可以在研讨会上结结巴巴却坚持把观点说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堆叠起来,竟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勇敢、更独立的人。
更重要的是,这段作为“少数者”的经历,让我学会了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在异乡经历的每一次窘迫,都成了我理解他人的基石;每一次得到帮助的温暖,都让我更愿意主动伸出援手。
离开前整理行李时,发现当初带来的两个大箱子已经装不下这半年的收获。那些在图书馆熬夜查资料的夜晚,在异国街头迷路又找到方向的时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边喝啤酒边聊到天明的周末——所有这些片段,都已经悄悄成为我的一部分,跟我一起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