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正文

Pharma Global Voices学长经验传承:我的海外日记 — 2022级中药学2班李佩琪

发布时间: 2025-11-12 浏览次数:

2025年夏季学期,我有幸作为深圳技术大学的一名交换生,前往德国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学校Hochschule Bonn-Rhein-Sieg)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这所位于德国西部、紧邻波恩市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其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紧密的校企合作而闻名。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流、独立生活以及自我成长的意义。这段经历,注定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一段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光。

初到德国,一切都是新鲜的。波恩这座城市虽不大,却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德国前首都,也是一座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城。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国内的学习节奏和生活方式。德国的春天来得较晚,三月的清晨仍然带着寒意,但正如这片土地一样,表面克制冷静,内在却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初到异国他乡,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气候变化,种种挑战接踵而至。然而,H-BRS国际办公室的接待热情又细致,为我们的适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办理入学手续、选课指导,到生活常识和文化介绍,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支持体系,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欢迎周,让来自各国的交换生相互认识。这都让我很快融入了这片新的环境。

在学习方面,尽管在国内也上过专业药用英语课程,但真正全程用英语听课、阅读文献、完成作业,对我来说依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刚开始的几周,我发现自己的英语并不如母语者那样流利自然,再加上授课教授普遍带有较重的德国口音,让我在课堂上时常需要反应好几秒才能理解问题,有时甚至难以完全听懂复杂的学术表达,这种语言上的“延迟感”让我一度感到焦虑和吃力。与此同时,我所在的课堂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来自欧洲、非洲、南美洲,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表达也十分自信。起初在小组讨论中,我会因为担心口语不够标准而犹豫,不敢积极发言。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我逐渐学会了放下完美主义,勇敢开口,哪怕语法偶尔出错、语音不够地道,依然能被认真倾听、给予鼓励。

与国内传统教学相比,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更注重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我在实验课程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严格,每一次实验都要求高水平的独立操作和小组协作。例如在进行一项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时,我们不仅要掌握流式细胞术的基本操作流程,还需对实验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并提交英文报告。这种全流程的科研训练使我在学术表达、逻辑思维、团队沟通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也为我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换生活并不局限于课堂。在波恩,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朋友。课余时间我们一起参加学生组织的城市徒步、文化节活动,也曾围坐在宿舍厨房,一边烹饪来自不同国家的家乡菜肴,一边交流各自的文化与理想。我也不止一次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茶文化和中医药体系。当他们对“针灸真的有效吗?”、“中草药是怎样治疗免疫病的?”提出好奇时,我既惊喜于文化传播的机会,也深感作为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交换生,生活中的挑战亦是成长的养料。在德国,公共服务高度自助化,交通、购物、银行、医疗等环节都要求自己独立处理。周日超市不开门、公交车常需提前查班次……一开始让我感到无措,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困难锤炼了我的生活能力和抗压能力。每当我独自完成一件原本从未尝试过的事务时,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成就感。

德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也令人着迷。我曾利用周末时间造访科隆大教堂,沿莱茵河骑行穿越古堡村庄,也曾在黑森林中体验德国传统乡村生活。深切感受到了欧洲历史文化的深邃和现代社会的秩序。也曾利用假期,前往冰岛、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旅游。在每一次旅途中,我也更加明白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借鉴。作为中国的大学生,站在这样的世界舞台上,我更加珍视祖国的快速发展,也更加坚定了未来要把中西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的初心。这些旅程让我从课本和论文之外,看到了一个真实多样的欧洲,也更深切地理解了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

这段在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大学的交换生活,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自我、尊重他人;如何面对未知与挑战,学会独立与坚韧;如何将中国学生的身份转化为一种桥梁,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的文化、理念与科技发展。我也更加明白:走出去,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更好”,而是为了更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自己。

衷心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也感谢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技大学给予我温暖而充实的学习环境。这段经历,是一次沉淀,也是一次启航。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学习态度,努力成为一名具备全球视野与专业能力并重的新时代青年,把在德国所学、所见、所思带回祖国,为推动中外交流、服务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